养老还是养老院好
冬日的午后,阳光透过明亮的窗户,暖暖地照耀着,几名老人围坐在临窗前,手拉手扯起了家常。也许是说起了什么有趣的话题,老人们的脸上满是喜悦……这样的场景,每天都会在寅阳镇江海怡心园呈现。
“我和老伴来这里六个多月了,这里吃得好,住得好,还有这么多老伙计一起,我们开心,孩子们也放心。”说起养老院,今年82岁的吴汉石兴奋地翘起了大拇指。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养老领域的各种矛盾日益显现。尤其突出的是,老年群众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与养老服务供给不相匹配,特别是农村养老服务设施短缺的情况十分严重。我市是全省较早进入老龄化社会且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地区之一,老龄群体基数大、增速快、寿龄高、空巢多。如何把短板变成长板,必须顺应市场发展需求,扩大多层次养老服务供给,支持社会资本进入养老行业。目前,全市建有养老机构46家,养老总床位8887张,平均每千人养老床位达到37张。2014年4月,启东国家级养老服务业标准化试点顺利通过验收,成为江苏省首个通过验收的此类项目,为我市养老机构规范化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老人年纪大了,一个人在家子女又不放心,养老院为我们解决了后顾之忧。去年我的母亲入住了江海怡心园,今年年初,我的丈母娘和姑妈也住了进来,今天回来看她们,她们拉着我的手一个劲地夸这里好。”长期在南京工作的寅阳镇人顾汉昌告诉记者,随着经济发展,儿女为父母养老的观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用社会服务替代子女尽孝道,正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欢迎。
既能养老又能看病
12月5日,在寅阳镇卫生院大门口,寅阳老年关爱之家的标志牌高高悬挂,非常醒目。进入大院,整洁、干净,环境优美的老年关爱之家与医院融为一体,不时有医生在老年关爱之家进行巡查,给患病老年人进行诊治。
今年72岁的吴海龙,从上海退休后,因患重病不能说话,不能自主进食,生活不能自理。而上海的养老院一床难求,而且全护理费用高昂。当家人四处打听了解到寅阳老年关爱之家医养结合的养老方式后,通过实地走访考察后,家人毅然决定将老人送来养老。
现在老人有护工进行专业全护理,从针管鼻食、大小便处理、洗澡擦身、洗换衣服等,护工都照顾得细致入微。“照顾老人不打折,而费用却低很多,还有专门的医生诊治,我们太放心满意了。”吴海龙老人的子女动情地说,家人也可以随时过来探望父亲。
在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养老行业的同时,我市在加快建设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人口老龄化水平相适应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中,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创建了医养结合的新养老模式。2012年10月,天汾卫生分中心将卫生服务站改建成老年关爱之家,盘活闲置的房屋资源和卫生资源,在我市首创了“医养结合”的养老新模式。老人足不出户就可享受养老、就医、住院、康复等“一站式”服务,解决了老人及子女的后顾之忧。
医养融合还需多方加力
12月4日清早,住在寅阳老年关爱之家的一位老人起床后突然感到胸闷、呼吸困难,随即按下床头紧急呼叫按钮,护理员马上联系派驻的医生,仅3分钟医生就对病人展开了紧急抢救。由于救助及时,老人终于转危为安。
“以前我们基层医院医疗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很多患者也都去大医院看病,而养老院又没有专业医护,资源产生了错位。”寅阳镇卫生院院长、寅阳老年关爱之家负责人季益僖告诉记者,寅阳卫生院一年住院人次仅五六百人,院里的一幢三层楼也因闲置得不到利用荒废在那里,而各种水电、办公、仪器损耗等都要计入成本,医院的医疗资源优势没有得到有效发挥,社会效益也就大打折扣。
寅阳老年关爱之家将医护和养老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公立医院的资源优势,实现了公立医院优质医疗资源与社会养老机构资源的有效整合,有效地解决了困扰养老业的“医养分离”难题,实现了养老机构、医疗机构和社会的多方共赢。
今年,市委市政府下发的《关于推进供给侧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构建“9064”养老服务格局,促进医养融合对接。到2020年,新增养老机构床位4000张,护理型床位占比达50%以上。我市在新建完成西宁、东元等2个护理院的基础上,还出台了《关于推进医养融合发展的实施方案》,全市所有持证养老机构就近与医疗卫生机构签订医疗卫生和保健服务协议。医疗机构为每位入住老人建立完整的健康档案,并开展“三个一”(每年一次体检、每月一次健康知识讲座、每周至少一次巡诊)服务活动。与此同时,我市还依托启东中等专业学校,组织开展养老护理员专业培训,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的目标正在逐步实现。
本报记者 黄晓燕